· 历年真题卷 > 舞研教资 |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舞研教资 |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来源: 舞研教资 时间:2021-09-28 11:22 浏览:419次

摘要: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赫尔巴特的理论观点。赫尔巴特是德国教育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是传统教育代表人物。其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他还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理论主张。A项正确。

B项: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教育“新三中心”论的观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管理中心、活动中心、教学中心、服务中心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赞可夫的理论观点。赞可夫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从1957年至1977年,他以“教育与发展”为课题,进行了长达20年的教育科研与教改实验。他指出,苏联占据统治地位几十年之久,传统教学体系偏重于死记硬背,学生的思想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必须进行改革。他倡导教学与发展理论,即发展性教学理论,其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分别是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所有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C项正确。

A项:发现学习理论又称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由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该理论运用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对教学理论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探索,极大地影响了苏联70年代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进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范例教学理论由德国教育心理学家瓦•根舍因提出,是指教师在一组特定的知识中选出有代表性的、最基础的、本质的实例(或称范例),通过这些实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举一反三,获得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主要有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生活本位论等。其中,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题干中,卢梭认为“儿童的自然”决定教育目的,属于个人本位论的观点。A项正确。

B项: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国家本位论不属于教育目的的理论,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生活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和杜威。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历史性、永恒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等。其中,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有些方面不一定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项正确。

A项:阶级性指的是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的阶级要求并为其服务。它体现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甚至教育方法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生产性指的是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人的活动,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生产性。但是这种生产性和其他活动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目的性不属于教育的社会属性,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其中,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C项正确。

A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具体表现为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2)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一方面,个别差异性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另一方面,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学制是指1&19世纪的西欧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轨是自上而下的,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是自下而上的,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因此,双轨学制里的“双轨”是不衔接也不对应的。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是对“双轨”的准确表述。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发展;(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可以使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得以继承和发扬,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通过科学研究产生许多新的科学知识,把这些新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题干中,有人认为教育投资是有效的生产性投资,是在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B项正确。

A项: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1)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⑵教育具有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育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类型。根据内容属性,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活动)课程。其中,学科课程是当今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类型,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题干中,我国中学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A项正确。

B、C两项: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它是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分化出来的,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其早期代表人物有康茨和拉格。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B项正确。

A、D两项:以综合课程为主的是小学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是初中阶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原则。德育原则主要包括导向性、疏导、长善救失、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因材施教等原则。其中,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题干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体现的是因材施教原则。D项正确。

A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一种教学原则,而不是德育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一致性原则与连贯性原则合称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常见的德育方法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情感陶冶法、品德评价法等。其中,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即表扬、奖励或批评等,并给予相应的激励或抑制,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题干中,学校德育工作中经常采用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分的德育方法属于品德评价法。B项正确。

A项: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德育方法不包括品德陶冶法,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其中,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题干中,“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说明有预定目的;“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说明需要意志努力。因此,属于有意注意。A项正确。

B项: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无意后注意不属于注意的分类。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遗忘的规律。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策略的分类。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认知策略可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减与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等。题干中,晓春把老师的讲解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写在课本上,采用的是做笔记的方式,属于精加工策略。D项正确。

A项:复述策略包括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画线、圈点批注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组织策略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型图、网络关系图等)、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计划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的一种,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学习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等。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课堂管理方式。团体警觉是指在讲课和讨论期间,教师用来维持所有学生注意力的提问策略,比如随机提问。题干中,钱老师上课首先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一会儿,然后再叫学生回答,有利于保持学生注意力,运用了团体警觉的课堂管理方式。A项正确。

B项:替代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在最小干预的课堂管理方式中,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遵循最小干预原则,追求“无痕”管理的境界,尽量将自主权留给学生。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处理转换不属于课堂管理方式,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气质的类型。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气质类型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题干中,方华情绪兴奋快而强,容易冲动,常常是爆发式的,并伴随有明显外部表现,说明其气质类型为胆汁质。A项正确。

B项:多血质的气质类型特征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黏液质的气质类型特征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性格坚韧),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抑郁质的气质类型特征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提出的观点。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题干中,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与他们在老师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水平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B项正确。

A项:教学支架即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也就是说,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习者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自我差异理论认为,个体自我概念包括三个部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现实自我。自我差异就是建立在这三个概念上的,是指现实自我与自我导向之间的差距。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主要包括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其中,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是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比如门是否锁好)、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题干中,郭阳同学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反复洗手,符合强迫症中强迫行为的特点。C项正确。

A项: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等。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该理论认为教师的期望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强调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期望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主要启示是教师对学生应该给予积极期望。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属于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予的启示,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理论的区分。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桑代克通过饿猫开笼取食的实验提出了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说)的观点。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题干中,“学习过程就是尝试错误的过程”阐述的是试误说的理论内容,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A项正确。

B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当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时,学习受主体的预期引导,而不受习惯支配。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和独特性,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建构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它是心理学发展史中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效能感的含义。在心理学上,把个体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效能感,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预期、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题干中,李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十分自信,认为自己能教好学生,说明其具备较高的教学效能感。D项正确。

A、B两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理智感是情感的一种,指的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二、辨析题

22.【参考答案】

该说法表述错误。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其中,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表述错误。

23.【参考答案】

表述错误。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包含:(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由此可见,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有发展智力、养成品德等多个方面的需求。故表述错误。

24.【参考答案】

表述错误。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所以,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不是正比关系。故表述错误。

25.【参考答案】

该说法表述正确。

品德的形成既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内部条件的影响。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等。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等。父母与儿童的情感会影响到儿童品德的形成,儿童与同伴之间的情感也会影响到儿童品德的形成。同时,情感是内部动力催化剂,即情感可以促进品德的形成。

所以,品德形成受情感的影响。故表述正确。

三、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我国教育方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内容。(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7.【参考答案】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特殊性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28.【参考答案】

知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选择性: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2)整体性:指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的特性。(3)理解性:指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言来描述它的特性。(4)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29.【参考答案】

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1)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3)独创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

(1)该班主任的做法遵循了以下德育原则。①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该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材料中,班主任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利用他们的优点不断激励学生努力,改变了他们以前不爱学习、不努力的状况,使学生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体现了这一原则。②因材施教原则。该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材料中,班主任让每一位学生都写下自己擅长的方面,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让学生一点一点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区现了这一原则。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材料中,班主任积极信任、相信后进生可以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又对他们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体现了这一原则。④疏导原则。该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班主任以让学生选择最想要的事物为由,循循善诱,帮助他们逐步提高,体现了这一原则。

(2)该班主任采用了以下德育方法。①品德评价法。该方法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材料中,班主任通过“每月一评”“月明星”的评选方法表扬和激励学生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缺点,体现了品德评价法。②道德修养法。该方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材料中,班主任让学生自己找特长,通过发挥特长获得奖状,不断提高自己,体现了道德修养法。③实际锻炼法。该方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材料中,班主任对于学生取得“月明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这些要求大多需要通过实际锻炼才能实现,体现了实际锻炼法。④说服教育法。该方法是指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材料中,班主任以让学生选择最想要的事物为由,耐心引导他们克服缺点,逐步提高,体现了说服教育法。

31.【参考答案】

(1)该班主任的做法遵循了以下德育原则。①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该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材料中,班主任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利用他们的优点不断激励学生努力,改变了他们以前不爱学习、不努力的状况,使学生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体现了这一原则。②因材施教原则。该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材料中,班主任让每一位学生都写下自己擅长的方面,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让学生一点一点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区现了这一原则。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材料中,班主任积极信任、相信后进生可以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又对他们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体现了这一原则。④疏导原则。该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班主任以让学生选择最想要的事物为由,循循善诱,帮助他们逐步提高,体现了这一原则。

(2)该班主任采用了以下德育方法。①品德评价法。该方法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材料中,班主任通过“每月一评”“月明星”的评选方法表扬和激励学生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缺点,体现了品德评价法。②道德修养法。该方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材料中,班主任让学生自己找特长,通过发挥特长获得奖状,不断提高自己,体现了道德修养法。③实际锻炼法。该方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材料中,班主任对于学生取得“月明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这些要求大多需要通过实际锻炼才能实现,体现了实际锻炼法。④说服教育法。该方法是指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

材料中,班主任以让学生选择最想要的事物为由,耐心引导他们克服缺点,逐步提高,体现了说服教育法。

(1)材料中晓辉的表现反映了他情绪发展的以下特点。①爆发性和冲动性。青少年学生的情绪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情感情绪冲破理智的意识控制,淋漓尽致地显露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爱、恨、不满、恐惧、绝望等情绪。材料中,晓辉很苦恼,因为他常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同学交往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就发脾气,回到家里,只要父母过问他的学习,他就很抵触,他认为自己做得不对但又控制不了自己。这些都体现了他在情绪发展上的爆发性和冲动性。②不稳定性和两极性。青少年学生的情绪不仅表现强烈,而且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的看法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反应。材料中,晓辉觉得自己的情绪来得快,变得也快,取得好成绩非常高兴,遇到一点儿挫折又极度苦恼。这些都体现了他在情绪发展上的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2)作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晓辉的问题提出指导建议。①敏锐地觉察情绪。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能够自我觉察,了解自己当时的主要情绪,并能予以命名,且大概知道各种感受的前因后果。②平和接纳情绪。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命中的一切情绪印象都有它该有的意义,应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发生在生命中的一切。③正确调整情绪。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善于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④有效表达情绪。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表达,合理宣泄情绪。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⑤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培养艺术类兴趣爱好、锻炼身体、创造愉快的生活环境等方式来保持和创造积极快乐的情绪。

舞研教资

—— 专注舞蹈生教资 ——

点我咨询
推荐课程more+

X

舞蹈教师资格考试

备考资料免费领

姓名
电话
400-8766-800
  • 微信咨询

  • 舞研教资
    微信公众号

  • 舞研教资
    抖音官方账号

版权所有:北京舞研艺美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2014-2024 wudaokaoyan.com 舞研艺考官方网站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6058486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7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