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年真题卷 > 舞研教资 |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舞研教资 |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来源: 舞研教资 时间:2021-09-28 11:21 浏览:681次

摘要: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观点的识记。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他主张经验化教学,认为知识源于感觉,重视经验的作用,同时提出了科学归纳法,认为真理的获得源于科学的归纳。1623年,他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科分类中划分出来。故B项正确。

A项: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其代表作有《爱弥儿》《社会契约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洛克是英国哲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提倡进行绅士教育。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著作的认识。据郭沫若考证,《学记》的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是《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于战国晚期。《学记》中揭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教育的重要性;阐述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阐释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式教学等,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故A项正确。

B项:《孟子》相传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其中论述了为人处世、人性修养的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而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也有能动作用。故D项正确。

A项: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教育的阶级性指的是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教育必然具有的阶级特性,这种特性是由人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反映着本阶级的特殊利益和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育的社会生产性体现为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与科学技术知识的关系的认识。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组织性、计划性较强,再生产效率较高。学校教育可以使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得以继承和发扬,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外,学校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高等教育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通过科学研究产生许多新的科学知识,把这些新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有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学校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多种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故D项正确。

A项:社会生活指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也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其并非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最重要的途径。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科学实验是人类获得知识、检验知识的一种实践形式,指的是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干预和控制科研对象而观察和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并非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最重要的途径。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生产劳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其并非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最重要的途径。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活动的特点。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间接性。教学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世界;(2)引导性。教学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3)简捷性。教学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4)教育性。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同时对学生的品德也要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题于中,再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远远小于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说明教学活动具有简捷性。故B项正确。

A项:教学活动的引导性是指教学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不属于教学活动的特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有着直接和最终的决定性作用。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来了;信息革命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被提出来。题干中,发达国家普及12年义务教育,发展中国家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同。故B项正确。

A项: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4)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人口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教育投入;(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育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意识形态的教育,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同时又和上层建筑其他意识形态发生密切联系,与教育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一是表现在教育观点上,二是反映在教育内容上。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德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的方法。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运用情感陶冶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建良好的环境;(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3)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题干中,张校长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是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属于陶冶法。故A项正确。

B项: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说服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其中,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引导者。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非指导性谈话,帮助学生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处理学习和生活。故C项正确。

A项:教学模式中没有“指导性教学”的说法,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情境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程序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主要运用联结主义的原理。其操作程序是解释、提问、解答和确认。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科课程的理解。根据学科固有的属性,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其中,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是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千百年来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遗产。其优点是:(1)重视每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2)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教授知识。因此,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学科课程。故A项正确。

B、C两项: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隐性课程又叫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课程设计的含义。课程设计是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课程经验和预设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故D项正确。

A项: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课程组织即对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维果斯基的主要观点。维果斯基使用发生学的分析方法探讨种族发生与社会文化历史,考察人的发展的起源和历史。他认为,对发展的分析涉及四种分析水平的相互交织:第一种分析水平是系统发生分析,其标志是工具的使用,尤其是符号形式的心理工具,第二种分析水平是文化历史分析,关注特定文化和同一文化群体的实践在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所具有的过程是迥然不同的;第三种分析水平是个体发生分析,主要关注个体特征,如个体的生理或心理需求、年龄、气质等;第四种分析水平是微观发生分析,关注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真实的互动过程,同时考虑到个体、人际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觉的理解。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题干中,听到可怕的声音,身体会感到发冷,甚至起鸡皮疙瘩,这是由听觉触发了皮肤觉,属于联觉。故C项正确。

A项: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被称为感觉后效,也叫感觉后像。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认知方式的差异。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将学习风格划分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两种。其中,场独立型的人是“内部定向者”,在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时,常常利用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外来的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场独立型的人善于分析和组织。题干中,一些被试者能够排除背景因素的干扰,从复杂的图形中快速分离出指定图形,属于场独立型的认知方式。故C项正确。

A项:整体型思维者对学习任务倾向于采用整体策略,倾向于去检验较大的特征或假设,喜欢收集大量材料,努力探索某种范式和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序列型思维者倾向于采用聚焦策略,行为特征是按步骤进行,他们努力探索具体明确的材料,倾向于考究较少的材料,利用逐步的方法来证实和否定他们的假设。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场依存型的人对事物做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正迁移的理解。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题干中,学习了求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以后,学习求梯形的面积公式会更加顺利,体现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属于正迁移。故D项正确。

A项:零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理解。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刺激的泛化与分化。其中,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题干中,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小狗能够对圆形光圈和椭圆形光圈做出不同反应,体现了刺激的分化。故A项正确。

B项: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做出条件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奥苏贝尔的学习成就动机分类。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其中,附属内驱力指的是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以及同伴的接纳而努力把工作、学习搞好的需要。题干中,许明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亲朋好友的赞扬,属于附属内驱力。故B项正确。

A项: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一般来说,这种驱动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自我提高内驱力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种外部的动机。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成就内驱力不属于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情绪认知理论。沙赫特和辛格提出的情绪归因论认为,情绪既来自生理反应的反馈,也来自对导致这些反应情境的认知评价。因此,认知解释起两次作用:第一次是当人知觉到导致内脏反应的情境时,第二次是当人接受到这些反应的反馈时把它标记为一种特定的情绪。沙赫特认为,脑可能以几种方式解释同一生理反馈模式,给予不同的标记。生理唤醒本来是一种未分化的模式,正是认知过程才将它标记为一种特定的情绪。标记过程取决于归因,即对事件原因的鉴别。人们对同一生理唤醒可以做出不同的归因,产生不同的情绪,这取决于可能得到的有关情境的信息。情绪是生理唤醒、认知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在大脑中整合的产物,其中,认知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认知对情绪的产生起决定作用。故D项正确。

A、B、C三项:环境、生理和刺激因素都不能对情绪的产生起决定作用,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治疗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方法。网络成瘾心理干预法的适用对象是确已上网成瘾的学生。常用的心理干预法有:强化干预法,厌恶干预法,转移注意力法,替代、延迟满足法。其中,厌恶干预法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的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不赞成干预法、内隐致敏法等。题干中,老师让李刚在手腕上套一根橡皮筋,感觉自己想上网了,就弹自己一下,这是采用惩罚和厌恶的刺激减少不良行为的体现,属于厌恶干预法。故B项正确。

A、C两项:强化干预法和转移注意法无法戒除网瘾,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延迟满足法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自我控制能力的心理干预的方法。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但心理辅导毕竟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其目标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综合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把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二是寻求发展。在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综上所述,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包括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成长的历程。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教师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教学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题干所述说明江金处于关注情境阶段。故C项正确。

二、辨析题

22.【参考答案】

表述正确。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社会属性,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等。其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又包括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以及不平衡性。

历史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自身前后相继,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因此,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故表述正确。

23.【参考答案】

表述正确。

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这种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引导和培养,主动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多种途径,但是基本途径是教学。故表述正确。

24.【参考答案】

表述错误。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即将注意分配到不同活动中。

而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转到无关对象上去的现象。

因此,注意的分配不等同于注意的分散。故表述错误。

25.【参考答案】

表述错误。

教学规律指出,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

能力不仅包括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而且包括一个人的潜力。

可见,知识与能力是有区别的,如果只掌握了知识,而不进行练习,也无法掌握技能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比如“高分低能”现象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因此,并不是学生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故表述错误。

三、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教材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切性。

(3)理论和实践统一。

(4)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5)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27.【参考答案】

班主任的工作关系到整个班集体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所以作为班主任,必须

(1)坚定的教育信念

(2)崇高的思想品德

(3)对孩子炽热的爱心

(4)较强的组织能力

(5)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6)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7)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知识

28.【参考答案】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有两个基本成一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学习动机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激活功能。当学生对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时,这种学习动机能够唤醒学生学习的情绪状态,产生焦急、渴求等心理体验,并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2)指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学生会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指向这一目标。(3)维持功能。学习动机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克服分心刺激的影响,提高努力程度和意志力,遇到困难甚至失败时仍坚持不懈,直到达到学习目的。

29.【参考答案】

从学习结果来说,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1)言语信息。言语信息的学习即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比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2)智慧技能。智慧技能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而辨别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智慧技能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比如“怎样把分数转换为小数”。(3)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4)态度。态度指对人、事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包括对家庭、社会关系的认识,对某种活动产生的情感等。(5)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如体操运动、写字技能,它也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

(1)贾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材料中,贾老师发现明朗同学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是他身上也有很多优点,比如心肠好、乐于助人等,利用这些优点引导明朗同学,发扬他的优点,最终让他克服了身上的缺点,认真学习,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缺点。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1.【参考答案】

(1)中学时期的青少年情绪体验跌宕起伏、剧烈波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爆发性和冲动性。青少年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情感情绪冲破理智的意识控制,淋漓尽致地显露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爱、恨、不满或恐惧、绝望等情绪。情境1中,张欣面对妈妈的嘱咐“顿时暴跳如雷”,反映出这一时期学生情绪爆发性与冲动性的特征。

第二,不稳定性和两极性。青少年学生的情绪不仅表现强烈,而且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比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反应。情境2中,王芳喜欢好朋友丽丽,就认为她是完美的,但是一听说她将自己的秘密告诉别人,就再也不信任她了,反映出其情绪的不稳定性与两极性。

第三,外露性和内隐性。随着年龄的增大,青少年学生情感情绪的自我监控能力逐渐增强,他们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和行为反应。他们既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情绪反应,将对外界事物的喜怒哀乐全部表现在脸上,又能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使这种情绪的表露有时带有很大的文饰性。情境3中,岳勇取得好成绩之后,内心十分兴奋,但是当他知道大多数同学都考得不好时,他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具有明显的内隐性。因为中学生的情绪发展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不稳定性和两极性、外露性和内隐性等特征,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绪特征,合理地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发展。

(2)指导中学生有效地调节情绪,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敏锐地觉察情绪。敏锐地觉察情绪就是能够自我觉察、了解自己当时的主要情绪,并能予以命名,且大概知道各种感受的前因后果。

第二,平和地接纳情绪状态。生命中的一切情绪印象都有它该有的意义,应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发生在生命中的一切。

第三,正确地调整情绪。善于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其中包括能够保持正确的理性认知,善于采用多种方式及时宣泄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能够积极地自我暗示,使自己的情感升华。

第四,有效地表达情绪。学会正确表达、合理宣泄情绪。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

第五,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培养陶冶性情的艺术类兴趣爱好、锻炼身体、创造愉快的生活环境等方式来保持和创造积极快乐的情绪。

舞研教资

—— 专注舞蹈生教资 ——

点我咨询
推荐课程more+

X

舞蹈教师资格考试

备考资料免费领

姓名
电话
400-8766-800
  • 微信咨询

  • 舞研教资
    微信公众号

  • 舞研教资
    抖音官方账号

版权所有:北京舞研艺美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2014-2024 wudaokaoyan.com 舞研艺考官方网站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6058486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768号